據了解,在一些發達國家,信報箱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目前,我國平均每人每年的函件數為5-7件,而美國年人均達到700件以上。
業內人士認為,目前,信報箱的日益落寞,和有關部門對信報箱在產權、管理、維護上的分工不清晰不無關系,這就導致用戶用不上、用不好也用不慣,慢慢就變成不愿意用。
其實,住宅小區安裝信報箱,國家早有規定,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將《住宅信報箱工程技術規范》確定為國家標準,明確住宅區安裝信報箱為強制性條文。除了國家規定外,各地關于住宅信報箱都有相應規定。加強對住宅樓信報箱建設的監管,使建設單位按照信報箱建設和管理的法規、標準執行,信報箱才能為人們更多、更好地使用。
網絡、手機盛行的年代,人們對紙質媒體的依賴程度在下降,也讓信報箱遭遇尷尬。不過,不少市民覺得,有信報箱總比沒有好,但只有讓大家用得好,才能提高其利用率。
信報箱不僅可以放進去信件、報紙、牛奶,甚至可以存放小型物品,居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小儲存柜經常使用,信報箱的功能有待升級擴展。
目前,我市正在推行智能信報箱,把原來的信報箱與快遞收發相結合,通過短信提醒居民收取。信報箱與快遞收發結合的模式,既方便了人們讀信看報,也為收取快遞件提供了便捷,不失為信報箱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。